1月11日,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颁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邹海东教授领衔的 “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的创建和精准干预”项目荣获二等奖!
该项目组成员:邹海东(第一完成人)、许迅、赵蓉、朱剑锋、何鲜桂、陆丽娜、师咏勇、马莹琰、金佩瑶、贺江南。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韩启德院士,获奖代表、中华医学会所属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及全国医务工作者代表700余人出席颁奖大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介绍: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设立的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
2018年度共有91项(人)医学科研成果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8项。
盲是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盲人数全球第一,到2020年预计将接近3000万,且仍在持续上升。
为推进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多年来,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协同攻关,创建并逐步完善了眼病防治融合的服务体系,实现了致盲性眼病的精准干预。
1、课题组于1953年开始建设覆盖全人群的传染性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网络体系。随着眼病谱变迁,相继新增基于长期随访眼健康档案的慢性非传染性眼病防治系统,创建医教融合青少年眼病防治平台,以及自主研发了数字化影像智能分析眼病筛查系统。
2、完善我国眼病流行病学研究规范,明确人群眼病谱变迁:1951年完成国内首个沙眼普查。1994年在国内首次发现老年人群致盲首要病因为眼底病。1996年起,完成国际上首个社区人群视网膜脱离的普查,以及国内首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群调查研究。得到首个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国人5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在国际上首次发现4q25的内含子rs10034228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发生密切相关。在调查中建立起首个中国人群视网膜厚度生理值数据库。
3、研发推广适宜技术,实施致盲性眼病精准干预。包括:
(1)70年代末,在国际上率先将酞丁安及利福平眼药水用于沙眼干预,有效率达96%,避免全身抗生素用药的副作用。2011年实现了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学龄期儿童全覆盖沙眼药物干预,根治了致盲性沙眼。
(2)90年代,在本地区实现防治融合全覆盖白内障手术干预,成为唯一达到WHO防盲目标的省级地区,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连续5年名列全国第一,亚洲领先。
(3)2009年,建立国内首个眼科临床研究评价平台,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眼科临床影像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远程眼底病早期筛查和干预,其筛查成本降低67%,效率提高2倍,且ICC>0.9;通过5年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显著降低DR发生的强化血糖控制新标准——HbA1c<6.4%。
(4)2009年起,建立国内首个百万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数据库。提出3种6-12岁儿童近视筛查新技术,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84%和93%。
通过将以上研究成果转化推广,2002年时,本地区老年人平均年新发盲率降到1.22/10 000,为国内最低,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本地区人群盲率为0.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
本次申报相关20篇主要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IF 7.6)等杂志上,被JAMA等知名期刊正面引用260次。本项目组负责制定了我国《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采集规范》、《常见眼病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标准(2016年)》中眼底病筛查规范,牵头完成全国省级防盲工作绩效评估方案等。本项目得到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群主要致盲性眼病及防治关键要素,创建的新型眼病防治融合体系,已在全国和本市推广,获益人群超过一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感谢所有为创建眼病防治体系和参与实施干预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工作者和正在岗位上继续努力的眼防人,以及关心和支持本项目实施开展的其他所有人。(供稿:防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