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很重要,目浴阳光视力好;一尺一拳和一寸,坐姿端正须做到;长时用眼该休息,放松远眺赶疲劳;电子产品要少用,照明条件应确保;眼保健操认真做,视力检查要趁早;不熬夜来不挑食,饮料甜品尽量少;养成用眼好习惯,一生明亮乐陶陶。」
上述歌词,统共十四句,朗朗上口,出自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组织创作的全国首支《爱眼歌》。这首歌于2018年11月24日上午在上海市 “目”浴阳光、预防近视系列健康促进主题活动——“快乐的大眼睛”户外音乐节中发布。
预防近视与音乐节、公共卫生与艺术,看似不相及,两者却擦出了耀眼的火花。活动当日吸引超过1000名儿童青少年以及家长的参与,次日由护眼宣传大使张一山微博发布的「“目”浴阳光,预防近视」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1000万,视频阅读量达138万;活动相册“闪传直播平台”浏览量超21万……
何鲜桂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眼科学硕士生导师。多篇论文被专业期刊收录,“目”浴阳光 预防近视青少年眼健康促进公益大行动的执行负责人。
「我们的目标是让眼健康变得有意思」
公共卫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民的健康,公共卫生相关机构旨在为社会提供一种成本低、效果好,但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
在常人眼中,低中度近视不是“病”,配戴一副眼镜便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由近视带来的绝大多数问题。然而,一旦近视发展至高度近视,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对于由高度近视带来的眼底病变风险,如今还没有能够治愈其并发症的医疗技术。
因此,预防近视,预防低中度近视转向高度近视,并避免高度近视愈演愈烈,就要从儿童青少年抓起,旨在将近视的起点尽量向后延。
“我们的目标是,让眼健康变得有意思。”作为活动策划人之一,何鲜桂道出了举办系列活动的初衷,“希望让孩子和家长能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充足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这一理念。”
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方面,何鲜桂很“贪心”。她希望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要发生近视,还想着将预防期再往前推,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进行预防。这份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关注源自导师的言传身教。何鲜桂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一届预防医学七年制的学生。硕士生阶段师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季成叶教授。季教授是儿童健康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将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毕生的追求。博士期间,何鲜桂跟随复旦大学儿少卫生系汪玲教授学习。在导师们的教导和自身对专业的研究下,一开始“糊里糊涂”选择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预防方向的何鲜桂,坚定了自己要守护青少年眼健康的追求,还将自己的理想连同导师的部分一起实现。
可现状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并且已逐渐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作出重要指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于8月30日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
综合国外近年来的研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国内对预防青少年近视的认识也从改变室内光线环境和课桌椅条件等转移到关注户外活动上来。2016年至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年的全国爱眼日主题都着眼于青少年眼健康,关注青少年视力健康的舆论环境已经营造开来,但相应的干预方案还未落地配套。浓厚的政策环境是东风,也是滚滚热浪,有时让人觉得喘不上气来。全国多地区的同道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学习交流,上海的一些做法也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可和推广,但何鲜桂觉得,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是要沉住气,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且能在上海乃至全国推行的户外活动干预方案,才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取得的结果要严谨科学,让国际社会也信服。
「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向“有吸引力”转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一些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何鲜桂回忆道,过去拉个横幅、摆个摊、吆喝两下,有的项目是前往社区给孩子和老人免费检查眼睛,参与的市民能还获得一些赠品。这种以提供礼品作为条件的形式,反而让公共卫生服务本身成了赠品,本末倒置。公共卫生服务如果能以一种活泼的形式来展开,让市民觉得这是一项精品的高大上服务,市民对服务内容产生兴趣,参与目的转变为享受服务,那么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就会不一样。
还比如在科普宣讲中,一些宣讲人没能意识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与成人不同,给小孩的宣讲展示的内容依然是成人化、刻板的PPT。从传播效果来讲,这种做法多数是无效的。制作一份图文并茂、让孩子在心理上能接受的科普绘本或小动画视频,或者是趣味闯关式,寓教于乐,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去科普预防知识,孩子和家长喜闻乐见、能听得进去,有收获,科普的效果就会更好。
近视防控公共卫生服务需要转型。推动公共卫生服务逐渐从粗放覆盖向高效深入转型,转变“形式主义”的做风,以服务质量和结果为导向,做到干预的行动有效果,实现青少年近视率真正下降。
“目”浴阳光系列眼健康促进活动正是何鲜桂转型理念的实践成果。
2016年,在上海市卫计委(原)和市教委的指导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联合上海市科教艺术教育中心,正式启动“目”浴阳光(GO SUNNING FOR SIGHT)预防近视健康促进行动,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动物大搜索、眼底世界大搜索、草木大搜索亲子定向赛、“快乐的大眼睛”户外音乐节、大眼仔星球历险记等7场大型线下亲子户外趣味科普活动,举办了k歌大赛和多届创意作画大赛等等一系列线上活动,还创办了大眼仔电台,借助广播科普眼健康知识,用听觉分担视觉负担;制作了移动的大眼睛科普馆,设置可以组装的眼睛模型,眼底世界科普巨大书本,视力表检查等,以新颖的形式进驻学校、商业广场。
特别值得一提是,团队联合专业作曲家一起创作的全国首支《爱眼歌》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和央视都对此做了报道推荐。
通过与科技、艺术、自然等各方面内容的结合,包括文案设计色彩和风格的把握等,用“有意思”的活动和多彩多样的形式,把爱眼护眼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把整个宣传理念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
目前,大眼仔动漫护眼吉祥物形象在上海已深入人心,“目”浴阳光预防近视口号也因2017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全国爱眼日主题在全国被广泛传播应用,“大眼仔”也被国际防盲协会介绍到全世界防盲领域。
「让公共卫生服务变得不一样」
在明确要真正实现青少年近视率下降的目标后,何鲜桂这两年来也越来越忙了。在上海市率先建立覆盖百万名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为国家提供近视筛查标准,以及开展户外干预的基础上,她不断地把触角向外扩展,明明是公共卫生专业出身她,作为试点,也参与到防治中心的临床门诊,为青少年近视患者提供问诊服务,切身感悟公共卫生发展的未来方向。她不仅单纯地做公共卫生项目,还希望通过结合社会各界新的手段和方法,来让公共卫生服务变得不一样。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是集预防和治疗双重职能的市级眼病防治机构,在临床专家的牵头下,何鲜桂常常能获知临床最新的发展和趋势。相比公共卫生项目,临床项目常与医疗器械、药品等产学研相关,更有机会得到社会上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而公共卫生更多的则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往往当地政府的实力决定了公共卫生项目的规模和成效。
按照以前的方式,政府拨给一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预算往往有限,仅可做些折页进行分发,这是过去在社区中常见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内容。而这几年在上海组织的爱眼日健康教育活动,何鲜桂和她的团队紧跟时代,在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在移动电视上、公交车站站牌,甚至是在外滩震旦大楼、世博轴等电子屏上都进行了眼健康公益宣传,鉴于逐渐积累的项目影响力,也能成功邀请张一山等多位明星为预防近视公益行动代言。
“大眼仔”公益形象和“明眸app”也是何鲜桂和她的团队将预防近视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如果想要把公共卫生事业做得更出彩一点,更“高大上”一点,不能仅仅依赖政府支持。她参照临床医疗的发展路径,发掘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与相关产学研潜在的结合点。譬如她与团队自主研发的可穿戴儿童腕表,已在8个区24所学校6000多名孩子中使用了一年多,目前正在与大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推向市场,在让更多人受益的同时,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产生的积极效应再回馈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中。通过充分考虑各方的关注点、满足多方需求,来实现多赢的目标。落脚点也是出发点,便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通过贴近人们的需求,采取适应当前社会特点的方法,去落实公共卫生的措施,实现防控的预期效果。
“当不断地去想新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问题,你会觉得像公共卫生这样一个靠政府支持的事业也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何鲜桂与她的团队还在探索一种常态化预防近视的模式。他们将目光聚焦于社区干预,思考怎样在社区中营造一种让孩子愿意开展户外活动的氛围,设计出孩子愿意加入、家长大力支持、社会能够参与的模式。在实践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方案,提供给政府,并推广到更多地区,为更多人谋福祉。
「一名公卫人的职责」
实践者、学生导师、研究者、团队领跑者、医师等等,这些都是贴在何鲜桂身上的标签,最不起眼却最核心的就是她致力于公共卫生实践事业的身份。
大部分的公共卫生工作对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要求不高。对于开展科研的目的,她坦言,很多人也许是为了提高学术上的知名度,而她是为了不做井底之蛙。学术研究中有助于不断掌握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确保公共卫生实践始终走在科学、正确的道路上。当然,学术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可以沟通交流、扩大影响力,让她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更多人有效开展工作,并让团队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从公共卫生事业的角度来说,这是她的本职工作之一,如果单纯为了个人发展,仅仅关注论文发表就足够了,但她想要做得更好,“科研和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但目前大部分精力还是扑在在公共卫生实践上。”
目前她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展联合门诊、搞科研项目、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公益活动等等,旨在深入了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整个公共卫生服务的转型,需要不断地、多方面整体地推进,而这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她也在用不断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的时间是支离破碎的,晚上十一二点周围都安静下来,我才有时间写点东西。平时的工作可能都是在沟通协调,自己还有科研项目,在学校的工作主要负责培养研究生、讲课,还要与外国合作伙伴保持沟通联系,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还需要策划,岗位还要求我向政府报告工作,落实细化项目行动……”
“可换个角度去想,只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逐渐学会有序的管理后,当突破了这个阶段,自己也就获得了成长。所以,现在就是不断努力,尽力把工作做好,实现自己的目标,聚焦青少年近视防控,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全国近视率真正下降。”如今,当她回忆起工作以来所承受的压力和经历的困难,似乎并没有当下感到的那般艰难了。工作需要能够承受住压力,这样才能更快成长,只有坚持下去,一切才有可能。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这条路上,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一群眼防人与她共同前行。回首过往,她知进退,明方向。上海眼防中心老一辈工作者做出了全国瞩目的贡献,在60年代提出“二要二不要”用眼守则,编制推广学生眼保健操,最早发起6月6日爱眼日,推行近视简易分档防治……老一辈眼防人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励着她,“要非常努力,才能在前人的肩膀上添上一砖一瓦。珍惜光阴,一辈子并不长”。注目当下,她晓得失,定信念。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和与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协同战斗中,她也不断认定内化作为一名眼防人的角色,在近视防控路上御风沐雨、不断前行。
来自广西的她,曾很在意自己的工作能不能给故乡带来一些改变。在上海的成功经验若能够作为样本被全国学习,探索出的方案能够推广至全国,这就是对故乡的回报。将公共卫生的目标定位于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能使上海的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得到控制,还能为全国提供成熟可行的方案,甚至是在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这也是她对未来的展望。
“在不间断的努力下,我没有虚度时光,很感激自己持续成长。我希望今后能继续排除杂念和外界影响,坚持下去,在退出岗位的时候能够没有什么遗憾。”今年38岁的她,对当前的工作状态热情满怀。(供 稿 :党委办公室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