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娣: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还得再坚持!
时间:2019-11-29来源:党委办公室宣传部点击数:322次



     刘红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随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姚芳蔚主任,从事眼科临床近40余年。


     曾任上海市中医眼科学会、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秘书职务。对临床眼科多发病、疑难眼底病,如病毒性角膜炎、葡萄膜炎、老年性退行性眼底病、糖尿病、高血压性眼底出血、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等,运用中医理论,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颇有特色。

 

     在正式采访刘红娣医师之前,她一直推脱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采访的。如果非要采访她,她希望能把采访重点放在医院上,放在中医眼科事业上,而不是她个人上。

 

     在采访过程中,当她被问及返聘医院工作和参与“银龄行动”志愿者活动时,她也一直强调“力所能及”四个字,在潜意识里用措辞把自己的作用尽量放小。温和谦逊是这位中医老专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还得再坚持」

 

     在2006年的时候,作为一名眼科主任医师刘红娣已经工作近30年,也到了国家法定退休的年龄。她便申请了退休,但并没有就此而闲下来。 

 

     据她回忆,那几年中医眼科还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医院需要她这样的中医专家能继续在临床第一线上发光发热。她读了关于退休医生返聘工作的通知,想到自己“身体还很健康,还可以继续进行临床工作”,也知道仍有不少曾经的患者有中医治疗的需求。于是,她欣然接受院方领导的提议,继续提供专家门诊服务,每周工作三个半天。“返聘回院里工作是我力所能及的”。从2006年一直到今天,每周三个半天的专家门诊没有因个人原因而中断过。

 

     她对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中医眼科事业是有感情的。

 

     1980年刘红娣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在大学里学习的是中医医疗系专业,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西医眼科相关的专门课程,而她眼科临床实习经历只有两周。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内工作,刘红娣内心是忐忑的,她用“畏怕”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当时的心理活动。可后来她将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当初让她“畏怕”的中西医眼科事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中医的临床学习流行一种被称为“拜师带徒学习”的制度,由中医专家负责带教新入职的医生。院里也有姚芳蔚和陈贯一两位中医专家。他们高超的中医眼科水平誉满全国,常常有外地患者不辞路途遥远,一心来到上海向两位专家寻求治疗。姚老观察到年轻的刘红娣认真好学,便和她商谈,只要愿意学、认真学,他十分愿意带教,并希望她能将中医眼科的特色继承发扬。

 

     自1982年刘红娣便随师傅姚老开始看门诊、抄方学习,听取姚老讲授中医眼科理论、经验和观念。“你们现在学习中医眼科,不是单单学习中医的理论,西医的理论也要学,不能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只能通过望、闻、问、切等有限的方式了解病人病情,你们是新一代的中医,中西医的理论一定要贯穿,一定要结合学习。” 姚老这番教导至今牢记在刘红娣心中。姚老对刘红娣的影响也不断深入,温和而详细的问诊、井井有条的处方病史书写风格乃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念,都是在拜师带徒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这位患者将他的病历卡转交给另一名患者,后者拿着这封“介绍信”又找到了刘红娣,希望能在她这治疗眼底出血的问题。

 

     如今,以返聘工作的形式仍留在临床工作。近四十年的工作,她对眼防所是有感情的。而且来看门诊的患者中还有一部分是曾经接受过治疗的病人,“只要他们还有需求,我就还得再坚持”。


「我感到被人需要,也被人感动」

 

     志愿者服务是她在眼病防治事业中打开的另一扇门。

 

     虽然返聘工作不如退休前紧张忙碌,但她也从未完全放松下来。自2010年起她开始参加由上海市老年发展中心组织的“银龄行动”志愿者活动,年年参与,今年她是第八次参加沪疆“银龄行动”,还参加“云海银晖”志愿者活动,援滇一次。

 

     从她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来到新疆喀什,看到当地落后的医疗服务的时候,她便知道,这些地区需要他们老年志愿者,这也是她开始志愿服务后便没想着要停下来,反而还想着要为更多落后地区服务的原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县级医院有医生但缺少设备,有些地方有设备但医生不够多,还有些地方有设备有医生但缺少技术不会使用,缺乏眼科专业能力。

 

     可医疗水平的进步还得靠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因此,志愿者能做到的也是最实际的做法便是向当地居民宣传防盲的观念,通过宣传弥补认知上的不足。传、帮、带、教是他们志愿者行动的主题,为当地带来上海先进的经验和理念。

 

     在连续多次志愿行动后,有些患者已经熟悉了他们这群“银发老人”。

 

     有的人怕在有需要的时候,见不到刘红娣,担忧地问她,“刘医生你明年还会来我们这里做志愿者服务吗?”。也有的人会直接坦露心声要求她下次志愿者服务的地点一定要选择当地。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收获了快乐,感到被人需要,“也被感动,老有所为,体验无可替代。”在2017年刘红娣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而在2019年9月,她又被上海市卫生系统评选为“老有所为”先进人物典型。

 

     一直强调“力所能及”,刘红娣有自己的考量。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无法参加志愿者活动,因为身体的状况而真正退出,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


     “力所能及”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没有说出的“不满足”——感慨时间不够长,服务的地方不够多。

 

     而在这份稿件正式发出的时候,刘红娣已经赶往贵州遵义市,在当地进行第一期“银智红情”志愿者行动。(供稿:党委办公室宣传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咨询热线

021-6271-7733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