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眼防:为公共眼健康护航,守护看得见的权利
时间:2021-07-12来源:党委办公室宣传部点击数:460次


       口述人:刘红娣,原上海市中医眼科学会、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退休眼科主任医师 。


       2020年12月27日,对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来说,是具有历史性的时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虹桥路院区正式建成启用。该院区可承担30万的年门诊量,将在住院服务,眼科疑难杂症、大病、专科专病等服务上进行重点提升。同时,该院区还将加入长宁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视觉健康防治网络为依托,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共同打造能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和全程化的眼公共卫生医疗康复预防健联体,为居民视觉健康服务,助力健康上海和健康中国战略。


       从1942年至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已走过了79年的峥嵘岁月,从适逢沙眼肆意跋扈到最后将其降伏;从率先探索红眼病防控到“红眼病”病毒分离被授予我国科技技术重大贡献奖;从零散的眼病防治项目到创建国内唯一的省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让上亿民众受益其中。眼病防治的“上海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经验”乃至“亚洲经验”,赢得国内国际同行的瞩目和尊敬。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眼防人的梦想和使命,见证了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正以崭新的姿势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到来。


       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今天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配套齐全、医疗设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市级眼科专科医院。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作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一名已有44年党龄的返聘眼科主任医师,有幸来谈谈我眼中的上海眼病防治历程。


       01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普遍的眼健康:2014-2019年全球行动计划》决议,我国据此制定并实施《“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认证沙眼在我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已接近3000。这其中,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发挥了哪些作用?


       沙眼曾是我国首位的致盲性眼病,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眼一度格外猖獗,它流行面广、又很容易重复感染,一旦救治不及时,便会由最初的眼睛发痒、发干到迎风流泪、畏光,再到角膜溃疡、浑浊、眼球干燥,甚至失明。解放初期,我国沙眼患病率高达40%。为治疗沙眼,1942年,由美国人盖氏私人捐款,中国盲民福利协会创办了“盖氏沙眼防治所”,专门组织力量与沙眼展开直接交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盖氏沙眼防治所”也延续了“公共眼防”的职责,先后更名为“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和“上海市眼病防治所”,也就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前身。


       在最开始防治沙眼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沙眼的病菌因何而起,只能先从阻断其传染途径上入手。我中心编辑出版了沙眼宣传册,提倡用“一人一巾一盆”,用流动水洗脸、洗手,经常洗烫手帕、毛巾等手段来“阻断传播”。直到1960年初,我中心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联手分离出沙眼的“沪114毒株”和“沪125毒株”,并成功研制了疗效显著的两种治疗眼药水,才有了在正面战场上的“武器”,在消灭沙眼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我中心在沙眼预防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那个年代,上海有着全国制造业半壁江山之誉,当时上海的机器厂等生产单位使用的眼睛防护罩、车床排列与风扇的角度,以及砂轮作业的防护眼镜,都是我中心研究推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源头上预防眼病。也是在1960、1970年代,我中心每年组织发动对中小学生的沙眼普查,一旦发现情况,立即采取各种隔离措施。经过一系列防治手段,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最终消灭了致盲性沙眼。


       到了20世纪,曾经困扰中国几亿人的沙眼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但新的眼部疾病谱和挑战随之而来,与年龄、代谢相关的疾病发病率迅猛增长。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取代沙眼成为排列在疾病谱前三位的“致盲杀手”,其中,白内障居中国致盲性眼病之首。我中心率先开始创建慢性非传染眼病防治融合服务体系,至今仍是全国唯一的同类体系。2012年后上海百万人群白内障手术率(CSR)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亚洲领先,工作方法及所取得的成效为国家卫计委制定全国“十三五眼健康规划”和推动全国防盲治盲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让更多低收入老人摆脱白内障导致的弱视或失明,我中心每年不定期组织“光明行”活动,带领专家多次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免费为当地民众施行白内障手术。2007年,我中心牵头完成了全市贫困居民“白内障免费手术”的三年行动计划。随后,又会同民政、残联和慈善基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贫困白内障手术费用减免的长效机制。2016年上海宣布基本消灭贫困白内障盲。


       02


       中医眼科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重要的业务板块,可以谈谈贵中心在中医治疗眼病方面都获得了哪些成就吗?目前贵中心中医眼科治疗特色主要有哪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医临床学习方面流行“拜师带徒学习”制度,由中医专家负责带教新入职医生。1980年我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工作。当年,姚芳蔚和陈贯一两位名老中医高超的中医眼科水平誉满全国,很多外地患者不辞路途遥远来到上海寻求他们治疗。中医眼科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重要的业务板块,也取得了不菲成效。由姚芳蔚主任主编的《实用中医眼科手册》、《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等书籍,在交流中医眼科经验,组织研究协作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由其指导的《冰片对眼球渗透作用》、《中医药治疗眼内出血症筛选》等研究课题曾荣获上海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由名老中医陈贯一主编的 《重症肌无力诊疗和调养》深受临床眼科医生和患者欢迎。


       我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姚芳蔚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四十余年,在前辈的身传言教和临床指导下,我不断巩固中医眼科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学习西医眼科新理论、新技术。退休后,我返聘继续在临床一线工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中医眼科事业献上自己的余力。


       我中心于2013年底重新设立“中医工作室”。目前开设有中医特色门诊,包括针灸特色诊疗等,以中医传统辨证施治方法为主导,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方法和治疗技术与西医现代诊疗新手段相结合,为广大患者的眼健康保驾护航,同时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中医眼科治疗特色。


       03


       最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备受全社会关注,已上升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发展到了哪些新阶段?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一直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上海,几乎每5个高中生里有1个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降下来。


       我中心一直关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上世纪60年代,我中心就已经作为最权威的市级医院参与青少年近视课题了。当时,全国都在建立学生近视研究课题组,我中心作为课题组组长单位,率先提出学生用眼守则 “二要二不要”及“假性近视”,并开始推行眼保健操、分档防治近视等措施。 到了70年代,临床上开始应用0.01%的“654-2”眼药水控制近视发病,并探索了针刺、电疗、耳针等治疗近视的方法。这种“上海模式”,当时还被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借鉴。


       到了2010年,电子产品开始兴起,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大大增加,并且比较棘手的是,我们在门诊中遇到越来越多带有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的高度近视患者,很多患者视力甚至在不可逆性地下降或失明。当时上海初高中生高度近视比例已经达到了20%,这意味着,20年后因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导致的日常生活视力损伤和盲的人数将高达35万人,当时市里能够处理这种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医生还不到100人。


       当年,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情况,市卫计委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领导要求我中心充分发挥全国特有的眼公共卫生“预防”职能和“市、区、社区”三级防治网络,以及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优势,共同促进眼病预防和治疗无缝链接,建设全国独一无二的以“医、教、研、防”于一体的特色眼病防治中心。


       得益于上海市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以及市卫计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从2011年起,在时任市领导的牵头下,市卫计委和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为期三年的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工作,由我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屈光发育档案记录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重要信息。通过连续、动态地监测儿童青少年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近视等各种眼病问题。这对于了解儿童青少年视力情况和及时预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而这个工作需要学校、家长、以及各个由管部门的配合和理解,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一方面是人力、财力和资源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家长学校的不理解。许多家长觉得,近视怎么会是病呢?学校负责人也会担心孩子的视力预防会不会干扰到日常教学秩序,还有人觉得我们夸大了问题,是瞎折腾。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破题?


       我们紧跟党和国家的部署,先是成立了专家组将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难点审定,确保项目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接着建立了“宣传发动、基本信息采集、校园初筛、医院复诊、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项目流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试点。我们当时通过组织17个区县(当时崇明还是县)眼病防治机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2家定点医疗机构共同奋战三年,终于于2013年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109.7万名孩子的屈光发育档案。这个项目至今延续,现在在沪的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小朋友们每年必有至少一次屈光发育检查,并一一记录在案。我中心还首次提出了在学龄儿童当中进行简便高效的裸眼视力结合非睫状肌麻痹下近视筛查方法,这一方法也被纳入了我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等。


       当然,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只是近视防治的基础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的放矢采取措施。2015年,我中心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每天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降低儿童近视发生的风险。在当时市卫计委和市教委的推动和支持下,2016年起,我中心在全市8个区16所学校试点,每天增加40-8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干预。此外,我们还自主研发了可实时记录户外活动时间的儿童智能腕表,帮助客观评估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


       2018年,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我中心推出了“明眸”APP,一方面使得屈光发育档案后续的分类管理服务变得可掌握、可推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更多的眼健康服务。截至2020年底,我中心已为232万名4-18岁儿童青少年建档,已筛查服务了600余万人次。


       2019年9月,由我中心联合多部门成立的上海市视觉健康中心(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技术中心)正式揭牌。与此同时,由我中心牵头起草的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 171-2019《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正式颁布实施并成为国家标准,这一些举措,为守护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筑起了一道“防护墙”,也进一步筑牢了近视防控“上海模式”,让其在国内耳熟能详。


       “上海模式”近视防控——“达则兼济天下”


       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中心积极将“上海模式”输送至西部地区,让更多国人受益。2019年10年,我中心牵头启动了 “上海国际儿童眼健康培训中心暨宁夏综合儿童眼保健网络体系”。通过模式输出和技术指导,帮助宁夏建设综合儿童眼健康服务网络,促进宁夏眼科中心和视光中心人才梯队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等工作,并在宁夏7个县市提供视光和儿童眼健康转诊服务。2020年12月,我中心还与福建、广西、宁夏三省签署了对口专业指导备忘录,携手兄弟省市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这一民生事业。


       04


       据悉,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创建的全球首个“眼病防治融合体系”获殊荣,已成功载入中华医学“光荣史册”。能否谈谈这一体系,及该体系给上海眼病防治带来了哪些成效?


       2018年起,由我中心牵头创建的首个“眼病防治融合体系”获得殊荣——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奖,也入选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回首过去,这个体系的创建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致盲性眼病的防治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提出“视觉2020”战略目标——到2020年在全球消除包括白内障、沙眼、儿童盲、低视力与屈光不正等导致的可避免盲。


       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承担上海市眼病预防与治疗双重职能的市级眼科专科机构,我中心联手全市多部门率先创建了省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通过远程眼病早期筛查技术创新、建立国内首个百万级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数据库等,实现沙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等致盲性眼病精准干预,将上海人群盲率降为全国最低的0.32%(全国平均为1.40%),昂首走进眼健康管理新时代。同时,将上海眼防模式和眼科优质资源服务全国,发起大规模志愿服务活动,为偏远地区患者送上光明与希望,获益人群已超过1亿!


       体系创建最初是在1978年。当时是沙眼等急性传染性眼病霸占一方。为防治沙眼,我中心率先重建了急性传染性眼病防治一体化体系,通过创新治疗药物,实现了精准干预,最终根除了致盲性沙眼。1986年后发现白内障成为城市人群致盲首要原因,随即全国首创慢性非传染眼病防治融合服务体系,成为全国唯一的慢性非传染性眼病防治体系。2006年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为主要致盲性眼病。为进一步强化血糖控制,防止发生发展,2009年,我中心又率先创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数字化筛查体系,建立了国内首个眼科临床研究评价平台,自主研发眼病临床影像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远程眼底病早期筛查等,为“糖网”患者保驾护航。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我中心牵头实施的“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项目。该项目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推出的“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之一。项目以上海市20万社区在管糖尿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为居民建立眼健康档案。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中心创建了以信息化为支撑、远程筛查技术为手段、医防紧密融合、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相邻定点读片医院+一家疑难眼病诊治中心协作的“1+1+1”防治服务体系。即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基本的眼健康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和眼底照相等,随后检查结果通过互联网传送至对应的定点医院,由专门的眼科医师阅片分析,并给出初步的眼病诊断和健康建议。通过这种模式,患者可以就近在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了解自身眼健康状态,了解自己的病情,也大大提高了我们控制和降低DR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应用和普及,我中心与时俱进,依托眼病防治融合体系,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眼健康筛查中,并在社区进行试点,20秒即可迅速出筛查分析结果,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眼健康服务,有效解决了当前眼科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


       05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市级眼科专科机构,承担着上海市人群眼病预防和治疗的双重职能。在公共眼病预防方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都开展了哪些公益举措,目前取得的成效怎样?未来,还将如何加强公共眼病预防?


       人类防盲治盲,重点是“防”为先,“治”为后,这是世界共识,也是上海经验。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约占全世界盲人口的18%。中国每年约新增45万人失明,几乎每天每分钟会出现一例新的盲人,而导致盲人数量不断增长的因素,很大程度来自老龄化人口迅猛增长带来的慢性疾病及青少年不健康用眼。


       针对公共眼防,我中心将触角往“一老”“一少”两端伸展,一是社区中老年眼防,另一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核心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科疑难杂症及青少年近视、弱视、斜视的预防与治疗。同时,通过为上海居民开展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黄斑变性等早期筛查,进行公共眼健康管理。


       对于社区中老年眼防,我中心将自身眼病服务资源 “下沉”到郊区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深入基层社区”专家问诊服务机制,为社区中老年患者眼健康保驾护航。此外,我中心率先提出“技术合作体”模式,将“日间留观白内障手术”新模式引入基层社区防治工作,建立“一站式”全程管理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还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坐诊方式指导和协助社区医院开展角膜病、白内障等常见眼病杂症的诊治,助力当地医院守护中老年眼健康。


       对于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截至2020年底,我中心已为本市232万儿童青少年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服务人次600万。2010年,我中心与上海市盲童学校签订“医教结合”合作协议,建立盲和低视力儿童发现-转诊-鉴定评估-教学安置-康复服务体系,开展“播撒光明,点亮希望”主题活动。2011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下,我中心开展了“蓝天下的至爱”“放飞希望——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眼健康慈善项目”首期沙眼防治项目,免费为上海15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沙眼筛查及药物治疗,将沙眼患病率由原来的5.04%下降至0.63%。2014年,在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支持下,我中心与多个单位共同成立“放眼看世界”斜视儿童慈善公益项目,为18岁以下的外来民工子女开展摸底筛查和免费治疗。2016-2018年,我中心构建了上海市居民眼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并融入上海健康云,帮助居民实时了解眼健康情况。


       为守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我中心多次承办全国爱眼日活动并创建了家喻户晓的“目”浴阳光预防近视公益科普品牌活动。首创“明眸App”、《爱眼歌》、智能腕表等儿童青少年“护眼秘器”,发布了全国首个儿童青少年智慧明眸护眼基地,并自发形成“讲师团”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科普宣教,同时前往宁夏、西藏、遵义、新疆等祖国西部地区公益“授课”,助力当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2016年,我中心成立“目”浴阳光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志愿服务团队,推出 “目浴阳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团队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720人,累计服务时数1万余小时。


       人类对双目失明的恐惧仅次于对死亡的恐惧。致盲性眼病防治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现在,我国盲人数仍排全球第一。眼健康管理任重而道远。新时代,针对新的眼病防治要求,我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和临床眼科专业技术等力量,为全市人群筑起更牢、更实、更强的眼病防治融合体系墙,做到全社会普及眼健康知识、全方位做好眼疾病防治、全周期保障视觉健康服务、全人群覆盖视觉健康管理,为“健康中国梦”助力!


       (编辑:党委办公室宣传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咨询热线

021-6271-7733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