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栏▏邹海东:针尖上的舞者
时间:2015-05-26来源:点击数:177次

"做行政和临床,其实不难兼顾,行政上集体决策,临床上精益求精,坚持公平和效率,很多事迎刃而解。"

"小时候,外公藏书中柳宗元一则《郭橐驼传》,带我开启从医心路。我觉得,能帮助人,特别有成就感。"

上海市眼科医院书记、常务副院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邹海东,擅长白内障,青光眼手术与治疗。

"针尖上跳舞,你施展的余地就是两三毫米,不能失手。"第一次上手术台,他的汗水把前胸后背的衣服全浸透了,现在,他觉得是一种享受,"显微镜下,方寸就是整个世界,这是微雕者的境界。"

他的案头都是书,前辈医者《医微知著》,他揣在包里,他说,这些前辈除了是大医家,更是思想家,思想体系是超前的。在飞行的时候,《实习医生格蕾》是他的旅伴。

针尖上的舞者

"五官科医院有个眼科老专家说过,他的工作就是在针尖上面跳舞。"

2~3毫米,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容易忽视的距离,却是邹海东手术的"战场"。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是他的长项,而手术器械能够操作空间仅有2~3毫米。即使在10倍的显微镜下操作,过程也惊心动魄,若无长久的培训过程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就是在这针尖般细小的空间里,邹海东持着手术器械,手稳如磐石又灵巧如蒲苇,把眼里病变的晶体组织取出,然后再植入人工晶体。

如此精密的手术容不得一毫差错,自然极耗精力与体力,病变太过复杂时肉眼无法分辨,得凭借医生的经验和感觉。问及邹海东如何能有这般定力,他只谦虚笑着道一声不敢,"靠的只是医生的悟性与熟练罢了。"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去芜存青,却仅说一句"唯手熟尔",也正是这份专注之心与谦善之德,让邹海东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

打开更多的窗

邹海东从医以来,经手的患者不计其数,为患者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然而他仍希望更进一步,将白内障盲人量控制下来。虽然去年上海的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CSR)达到3807,超过北京、广州等城市位列全国第一,但这才勉强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早年为亚洲订立的目标,"这个目标印度在若干年前早就突破了,换句话说,我们中国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量还很不足。"

要降低白内障盲人数,不仅需要医生向社会积极宣传手术的益处,消除患者恐惧使其接受手术;还需要在疾病预防上下功夫。如今他在努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同时,也致力上海市眼病防治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的系统建设和流程管理,为上海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建立视力档案,做好眼病预防工作。"防比治重要,如果能防止十个病人成为盲人,比治好一个盲人更有意义。"

口述实录

《问健康画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医学领域的?

邹海东:我是1991年进入大学,1998年硕士毕业,之后进入第一医院眼科工作到现在。在2002年到2005年又读了在职的眼科临床博士。2007年,我还是副主任医生时,医院里觉得我可能有一点管理的潜力,就安排我做科室行政副主任。到2012年,因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觉得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业务发展碰到瓶颈,需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这个国家重点专科予以支持,就把我派过去,做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就这样一路过来,所以我现在仍在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做副主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是市级医疗机构,我在那里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问健康画报》:您现在一路走来,又做临床,又做行政,您内心比较偏向于哪一方面呢?

邹海东:这两个并不冲突。我一直认为医生这个职业的自主性非常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管理说到底,就是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只要把这两点做好,自然会发展。医院的管理者只要确定好发展方向,符合医生们的需求,医院就能往前发展。

我们常说"学而优则仕",很多医院的管理者自身就是很好的医学专家。上海现在很多眼科大专家,都有行政职务,比如五官科医院院长,第九人民医院院长,还有我们一院眼科中心主任,也是我们医院的副院长。

《问健康画报》:是否因此失去了很多东西?

邹海东:失去的可能是时间,所以要把每一分钟都产生最大的效率,别人下了班后可以看电视,跟孩子溜弯,而我只能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

比如说看门诊做手术,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我们也有要求--有行政职务的,每周花在业务上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半天工作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管理上。我现在是这样,因为眼科手术可以比较集中一点,比如我这个礼拜看的手术病人,都可以集中在一个半天做完。而本来我两个半天的专家门诊都是在工作日的,现在把其中一个半天放在周末,这样既符合申康的要求,同时可以保证服务更多的病人,但周末里的一天就用掉了,还剩下一天常常会去开管理学或这专业研讨会议--我想趁着自己年轻,把这些事情都做好。

《问健康画报》:刚才您说到两个目标,一是公平,二是效率,怎么解释?

邹海东:举例而言,我们的病人很多,像眼科一楼门诊每天病人爆棚,对此,管理首先要考虑怎样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把服务流程理顺,让医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为病人服务的时间更长一点,而不是让病人花更多的时间在等待上。这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公平体现在要让我们管理的医生、技术员和护士都有各自良性发展的通道,互相间又都觉得所获得的回报能体现出自己的劳动价值。

《问健康画报》:公平与效率比起来,哪一块更难做一点?

邹海东:我觉得还是公平。特别是医生,要让他们互相之间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内部管理的问题,公平可能比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还要难。

《问健康画报》:在管理上有没有碰到过比较头疼,但是你把它解决了的事情?

邹海东:这个要讲到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我2012年刚过去担任常务副院长的时候,就觉得服务效率不够高,在按劳取酬上还有些大锅饭思想。要改革,就是一个漫长、艰巨的理念灌输和引导的过程。同时,一定要把业务量做上去。当医院的业务量做起来了,观念就容易改过来了,其他相应的服务、管理也会提升。

这两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整体发展和变化非常大。

《问健康画报》:您上马的时候焦虑过吗?

邹海东:那是肯定的,尤其是像我这种半路出家做管理的。我非常幸运,因为所在的党政班子心非常齐,很多事情是整个领导班子协力在做。

《问健康画报》: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在全国的地位如何?

邹海东:全国各地有眼科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的眼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在综合性医院眼科里排第一第二。在包括专科医院的所有眼科排下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排在第六、第七的。前面都是专科医院。

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很早之前就很有影响力,近年来它的发展也很快,光做临床,不总结经验,不把一些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上面,眼科专业是发展不了的。所以这几年我们在研究、教学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我们眼科每年派遣数位学生在国外留学,学成之后他们会把技术带回来,同时也加强眼科和国际同行间的交流。

《问健康画报》:目前您是否有特别想做的事情?

邹海东:去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上海市卫计委支持下,挂了个牌"上海市眼科医院"。上海之前没有眼科医院,这个牌子挂上之后,我觉得将来会有很多要做的新目标了,因为眼科医院的发展理念和综合性医院的眼科是不一样的。全国有些城市有眼科医院,比如天津,整个医院都为一个专科服务,无论从管理、医疗、科研、教学上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够看到上海市眼科医院在全国排名进入前三,而且在亚洲要有知名度。

《问健康画报》: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邹海东:心里想着病人。我在看病的时候,常会考虑坐在我对面这位病人需要些什么。如果我的病人要我开刀,我会这么说,不是我要拉你开刀,而是你的确觉得不舒服,需要我来帮你服务。从病人的角度思考,把自己的位置放准了,就能做一个好医生。

《问健康画报》:您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吗?

邹海东:还行吧,我太太和女儿认为我做的还行,因为知道我忙,理解我。

但也会有些抱怨,比如孩子的家长会我只去过一次,平时都是家里的老人或者我太太去的。比如孩子学校里的活动,我都无法参加,老师说,为什么别的孩子爸爸都能来,你这个爸爸做得不太像样子--我只能苦笑着解释。

《问健康画报》:您现在还看书吗?

邹海东:肯定看。现在天天看医学文献,还有一些管理类文章。现在床头放着的是《乔布斯传》,睡觉前翻翻,蛮有趣的。

《问健康画报》:可以跟读者分享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吗?

邹海东:前两天在看一本《医微知著》,是申康发展中心的前副主任高解春教授的著作,讲他管理实践的一些想法,我觉得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蛮有借鉴价值的。书里还谈了很多关于医改的思考,怎么提高公平与效率,蛮有感触的。老一辈的思想从管理上看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们站的比我们高,高瞻远瞩。

《问健康画报》:有推荐读者看的剧吗?

邹海东:《实习医生格蕾》,对小医生还是有帮助的。

《问健康画报》:如果再来一次,还会选择做眼科医生吗?

邹海东:至少现在还是蛮开心的吧,我也没有其他的生活履历,如果下辈子还能像这样的话,如果不做眼科医生,像外科医生什么的也非常有意义,不管怎么说,一定还是个医生。

采访/唐晔  编辑/孙佳艺

 转载自《问健康画报》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咨询热线

021-6271-7733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