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眸”APP看上海眼防人的奋斗足迹
2012年9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深度融合。
2018年6月,“目”浴阳光大型户外活动。
2018年6月,爱眼日“明眸”APP平台发布仪式。
文/劳 丁
“明眸”APP,以公共卫生为出发点,深入探索更便捷、更立体、更亲民的服务,让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面孔”变得越来越温暖而自信。它正朝着“做一个视力健康大管家”的方向飞奔;看似与其他APP无异的一个信息接受终端,实质是连接政府、预防、医疗、社区、校园、家长、孩子等的大纽带和大平台,是守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现代化长城。
最近,一个叫“明眸”的APP颇引人关注。从6月偶然知晓,到日后数次登陆和翻阅,透过屏幕上一目了然的各项便捷服务,令人对上海眼病防治服务的特色和水平有了崭新认识。
看似普普通通的“明眸”APP,却有着它的非凡之处。它是数以百万家长联系政府公共服务的“入口”,由此而进入的由公共卫生、医疗、学校等多方构成的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它肩负着全市儿童青少年眼病预防和治疗的责任,以活泼、轻松的形式演绎严肃、严谨的公共卫生使命,探索了线上线下交互行走,体现了眼病防治公共卫生服务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尚自然对接的新思路、新实践。
传承与提升
“明眸”并非横空出世的APP空降兵,它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史上不断探索前行、主动联姻现代科技的又一个新“足迹”。我们不妨先回望一下他们走过的扎实而清晰的脚印。
1961年至1962年,全国建立学生近视研究课题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作为课题组组长单位,与当年的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在中小学校开展调研。
1964年,率先提出学生用眼守则是“二要二不要”,并开始推行眼保健操、分档防治近视等措施,在全国引起关注。
1972年,在临床上开始应用0.01%的“654-2”控制近视新发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还探索了针刺、电疗、耳针等治疗近视方法,在钻研眼保健的科学机理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
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由上海兴起,在全国推广,甚至还被日本、美国等国家借鉴采用的预防、矫正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做法,留下了一连串傲人的足印。
斗转星移,时光列车驶入了2010年代,社会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海乃至全国,儿童青少年眼病防治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委、眼底病学组组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青少年近视防控团队负责人许迅教授(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专攻眼底病的眼外科医生,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一直希望可避免的致盲性眼病发生得越来越少。因为他深知:曾经很棘手的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因为早期筛查和诊治的技术逐渐成熟,已不再成为主要防盲难点。而在门诊中碰到的越来越多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生的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却让医生们束手无策,很多病人视力不可逆性地下降甚至失明,将是未来防盲的重要挑战。更让他担忧的是:按照上海初高中生高度近视比例已高达20%的情况估计,20年后因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导致的视力损伤和盲的人数约达35万人,但目前上海具备处理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医生还不到100人。因此,如果近视眼问题不提前从儿童抓起、早期预防,未来因高度近视眼导致的眼底病很可能演变成“洪水猛兽”。
2012年,市卫生局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领导找到许迅教授,提出希望由他出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执行主任,促进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与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全国特有的眼公共卫生“预防”职能和“市、区、社区”三级防治网络,以及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优势,促进眼病预防和治疗无缝链接,建设全国独一无二的以“医、教、研、防”于一体的特色眼病防治中心。许迅教授欣然应允,和邹海东教授(时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现兼任上海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一起来到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兼职主持工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兴鹏院长对于这项工作全力支持,亲自兼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法人代表。
在前任中心主任赵蓉研究员的积累基础上,他们紧密合作,立足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实际,面向未来,结合他们自身的临床技术优势,锐意建设眼健康服务“上游”——公共卫生眼病早期筛查和干预,努力率领全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人提供与上海文明高度相适应的眼健康服务。他们只为“成”不为“功”,6年来努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持续探索新时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的新方法、新模式并付诸实践,在大规模公共卫生实践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并使“上海牌”眼防走向国际舞台。
践行与探索
在上海眼病防治历史上,无论阻击“沙眼”等流行病,还是重点防控老年眼底病、儿童青少年近视等等,无不得益于市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以及市卫计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据许迅、邹海东教授介绍,这还得益于老一辈知名眼科专家褚仁远、汪芳润教授等反复呼吁,建议被政府采纳。从2011年起,在时任市领导的牵头下,市卫计委和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携手推进为期三年的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工作,并将此列入了上海市第三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为在校幼儿园中大班和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屈光筛查以及危险因素问卷采集,发现可疑异常的及时转到定点医院进行复诊,所有的初筛和复诊信息都录入屈光发育档案信息数据库进行建档。而这个项目,是由上海眼病防治中心具体策划和组织实施。
以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作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公共卫生实践领域,是走在前沿的,是上海新一辈眼防人传承老一辈专家智慧结晶的实践体现,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来科学防控近视这项理念,他们呼吁了几乎整整一代人。屈光发育档案就像是眼球的健康档案,记录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重要信息。通过连续、动态地监测儿童青少年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情况,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近视等各种眼病问题,对于未发生近视者,可以提前根据远视储备情况,预测近视发生的时间,提前预警;对于已近视者,可以根据视力屈光进展速度情况,针对性给予不同的临床控制方案。眼科专家建议从2~3岁起就应接受散瞳验光,认真记录结果,科学指导近视预防和控制。
然而,项目实施过程里难点之多超乎想象。只能边前行、边探索。比如,作为一项广泛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显然全体采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的方案做不到,现实情况下,人力、财力资源、受众理念和接受度都跟不上。许迅教授介绍,各级领导多次发出指示,但推行屈光发育档案之初,反映出公众观念未跟上近视的迅猛发展:学生们普遍缺乏护眼知识,许多家长以为“近视不是病”,一些学校负责人则担心视力预防干扰了日常教学秩序……有人甚至发难,认为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夸大了问题”,属于“瞎折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迎难而上,牵头成立专家组审定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难点、确保项目兼具科学性和现实操作性;而在实施层面,建立“宣传发动、基本信息采集、校园初筛、医院复诊、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项目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试点、培训队伍、建立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反馈转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通过有序组织(原)17个区县眼病防治机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2家定点医疗机构三年共同奋战,覆盖全市109.7万名孩子的屈光发育档案项目初战告捷。依托项目,进一步夯实完善了医教结合、医防融合工作机制,眼病防治人才队伍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新增多项儿童眼保健相关课题和人才培养计划立项,项目设计和方法论文发表在国际专业杂志,其中首次提出在学龄儿童当中进行简便高效的视力结合非睫状肌麻痹下近视筛查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即将纳入上海市地方标准。期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还携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嘉定和徐汇区设精细化屈光发育档案试点,探索制定青少年屈光发育参数分布特点和参考值范围,为公共卫生实践提供基础。作为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一大显著成果,这一项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有了档案不是目的,关键是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近视防治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后续一级(让未近视的不要近视)、二级(早期发现已近视的早期科学控制)、三级预防(对已发展成高度近视的定期检查眼病状况)措施的前部工作,根据档案有的放矢地给予后续措施才真正实现其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同行多位先行者对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实践,证据逐渐指向户外活动时间是近视的保护因素,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
2015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近视团队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因此,在市卫计委和市教委大力推动下,特别是在原市卫计委王磐石副主任多次会议亲自主抓推进下,2016年起,他们在全市8个区16所学校进行试点,每天增加40-8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干预,并自主专利研发可记录户外活动时间的儿童智能腕表,帮助客观评估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情况和学校干预措施落实实际,此项工作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内外近视防控学界等普遍关注。
为在更广范围传播科学理念,促进青少年向健康护眼行为转变,他们突破传统的健康教育思维,发起“‘目’浴阳光 预防近视(Go Sunning for Sight)系列健康促进公益行动”,联合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和年轻的体育文化企业团队,采用适应时代特点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公园绿地举办亲子健康跑、户外嘉年华、草木大搜索、动物大搜索、眼底世界大搜索等活动,受到学生及家长热捧、报名需要“秒抢”的速度,累计有万余人次线下参与,同时线上举办多期全市性小学生创意护眼大赛,媒体广泛报道辐射,吸引多家爱心企业和奥比斯、弗雷德·霍洛基金会等非政府组支持和参与,市卫计委时任分管副主任王磐石、吴凡、赵丹丹和市教委倪闽景副主任都亲临过活动现场致辞与慰问。至今“‘目’浴阳光 预防近视”行动,先后荣获“2017年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十大青年公益”奖和“2018年上海市首届卫生计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金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2017年项目口号被国家卫生计生委采纳为全国爱眼日主题推广全国,也被国际防盲组织在全球最高级别防盲门户网站专题连续播报活动盛况。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意识到,改善儿童青少年近视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借助各方力量、用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方法模式一起来推进屈光发育档案后续应用、真正实现近视防控效果。需要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家长的距离、急家长所急、提高家长获得感;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质量;需要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主动参与复诊和建档。因此,他们渴望加大与科技相结合的力度,采用更先进的手段,将家长、青少年、眼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IT产业、眼视光和眼保健产业等多方面融合起来,共同参与,互相监督,形成新的合力。
直击
“明眸”APP—新支点
如果说,为期三年的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是1.0版本,那么,寻找一个新支点去撬动各方力量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的最大化,也让各方在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2.0版本。几年来,屈光发育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三次“搬家”与升级,最终落定万达信息,逐步实现了校园初筛、转诊和医院复诊全程管理信息化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携手万达信息进一步筹建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平台想法,就渐渐浮现出来。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近视团队设想,以往的公共卫生服务大多建立在政府主导、机构实施的机制上,受众参与较少,医疗机构参与度不高,从而复诊率不高,因此能不能结合运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在手机终端建立一个开放度、透明度更高,方便家长随时登陆了解,也能与医疗服务机构产生联动、提供全方位预防和治疗的服务平台?他们也想过,这样的探索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但最后,他们选择了“勇敢地前行”。因为无论针对家长以及社会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眼健康宣教,全面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健康用眼知识,还是加强近视防控重要因素的智能监测,以及实现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无缝对接,“明眸”APP都是桥梁和过滤器,它通过便捷地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将使得眼健康公共服务效率得以前所未有的提升,区级和社区级在传统模式中的发放告知、收集资料、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等大部分工作环节可以省去;受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将得到保证。
责任、梦想,引发了他们的攀登高峰、寻求互联网翅膀的激情,他们既发动来自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医科毕业的青年才俊和毕业于计算机、统计等理工科专业,具有IT技术和网络运营维护经验的资深人士,也吸引了对APP运营策划积累了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敢拼敢闯,时常挑灯夜战,致力于为孩子们建立起一道绿色的视力保护墙。
据一位家长的体验,目前通过登陆“明眸”APP绑定孩子信息后,对自己孩子的视力信息“一目了然”,一旦发现视力异常,可以点击正规医院分布图,知道离自己最近的医院在哪里;也可以获取各种视力保护的资讯,了解如何科学地防控孩子的近视,比如如何选择阅读台灯、养成正确读写姿势技巧等等一些贴近日常需要的知识方法。“明眸”APP已经开展在线推送初筛告知、危险因素采集问卷、反馈报告、转诊通知单和复诊提醒等,还调动医院入驻平台,由医院负责复诊信息的采集和录入,而家长在手机上摁几下键钮,即可完成就诊预约,就诊后还可以对医院和医生进行评分,最终平台上留下的都是公众心目中的好医生和好医院。平台还植入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近视团队主导开发的近视风险评估模型,家长可对孩子近视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近视进展的速度进行自测。“明眸”APP的EYE服务板块,还将推出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眼健康打卡运动中来。显然,“明眸”APP在线点评机制,将强化医院的危机意识,不断自我规范服务,提高服务满意度。这是传统与创新、时尚与经典擦出火花后,带来的眼科服务新气象!
当问到上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未来前景”,许迅教授介绍说,上海的眼病防治始终有志于走在国内、国际前列,这方面的成就已经有多项数据支撑。我们的体会是,以往以治疗为核心而展开的公共服务,前端筛查、转诊、医院复诊等流程也都有,却是有病了才被重视,对于近视控制,往往配一副眼镜就算完事;近年来,思想方法有了大变,我们看到,由于近视低龄化来势汹汹,必须将防治重心前移,通过为儿童建立“每人一册”的早期屈光发育建档,能及早发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一些可穿戴式技术的应用,也为近视防控的行为干预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可以对当前引发近视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如户外活动时间、读写坐姿等进行客观监控,实现个性化预防指导,这些与先前传统的眼病防治低水平广覆盖是全然不一样的。“明眸”APP,开启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服务方向,一方面使得屈光发育档案后续的分类管理服务 (前述的近视一、二、三级预防)变得可掌握、可推进,另一方面,也开拓更多的眼健康服务,包括多元的可穿戴设备、VR体验式检查仪器,AI智能机器人,这些都是有望实现的。未来服务,靠的是创新和品质。
“明眸”APP,以公共卫生为出发点,深入探索更便捷、更立体、更亲民的服务,让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面孔”变得越来越温暖而自信。它正朝着“做一个视力健康大管家”的方向飞奔;它看似与其他APP无异的一个信息接受终端,实质是连接政府、预防、医疗、社区、校园、家长、孩子等的大纽带和大平台,是守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现代化长城。
今年6月3日,在2018年上海市“全国爱眼日”主题活动现场,由市卫生计生委赵丹丹副主任、市教委倪闽景副主任和许迅教授一起为明眸APP开启了发布仪式,目前各大手机终端均可在应用市场搜索“明眸”下载,家长绑定孩子信息后就能查阅孩子以往的档案信息并获得全程眼健康服务。未来,“明眸”APP青少年眼健康服务平台同样做好准备,时刻接入上海市居民健康档案大公共卫生服务平台。
愿 “明眸”这道长城筑砌得越来越坚固,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民族拥有光明的未来!